mysophobia 潔癖

Nastiness Diagnosis. Anthropology. Religion. Gender. Justice. A Personal Notepad For the General Public.

旗津老新聞

Old News Collection.

 

 

 

 

 

 

澎湖、旗津媽祖 首度相見歡
黑面媽祖誕辰 澎湖金面媽祖降旨移鑾旗津參與 今天將一起遶境 【記者王瑞伶╱高雄報導】高雄市天后宮今天舉行建廟和黑面媽祖三百卅歲誕辰遶境活動,比旗津天后宮黑面媽祖還老的澎湖金面媽祖昨天提前抵達。兩位「老牌」媽祖幾百年來首次相見歡,其中有段特別故事。今天上午八時起,將一起在旗津區遶境,明天晚上有還有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

旗津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漢昇昨天下午率廿多名代表,到小港國際機場迎接來自澎湖天后宮的金面媽祖;陳漢昇表示,旗津天后宮原訂五月五日(農曆三月廿三日)為黑面媽祖舉行誕辰和建廟三百卅周年紀念活動,但媽祖降旨提早在今天(農曆三月九日)舉行廟會遶境活動。

陳漢昇表示,旗津和澎湖天后宮兩尊媽祖的歷史是全國媽姐神像中前一、二名,但之前沒有因緣相互往來。旗津天后宮日前三度接到對方來函,指該廟媽祖降旨要移鑾到旗津天后宮參與黑面媽祖的誕辰盛典。

旗津本地有許多澎湖人,且兩尊媽祖在宗教界,地位崇高,但無緣碰面,旗津天后宮管委會認為機會難得,當地信徒更是興奮莫名;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國夫表示,這是澎湖天后宮金面媽祖第一次降旨要到高雄市,廟方「聽命行事

」。

兩尊媽祖今天上午八時起到晚上十時,將和旗津當地卅個陣頭、四十六間寺廟神像,搭乘神轎在旗津內遶境;明晚七時到十時在旗津天后宮還有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

【2002-04-21/聯合報/17版/高屏澎東焦點】

旗後教會 長老教會在台發源地
百年歷史 蕭條沒落 教友僅剩兩三百人 肅穆氣象與海產街的喧鬧格格不入
高雄市旗津區熱鬧的海產街上,有一處不起眼的小教堂,與周圍的環境顯的格格不入,很少人知道它就是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發源點,如今雖然沒落,但它在長老教會的台灣發展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就像古樸的外表,雖然老舊但在海產街上仍屹立不搖。長老教會今年宣教130周年,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在旗後教會點燃聖火,紀念這個長老教會在台發展的起源地,也使人注意到這個偏遠教會在長老教會發展史上重要的地位。

旗後教會位在旗津熱鬧的海產街上,窄小的門面讓人很容易忽視,而其莊嚴的氣氛也與周圍入夜後杯觥交錯的氣氛格格不入,只有白天海產街的鉛華淡去時,它的寧靜才讓人注意到。

附近的居民極少數會在周末前往作禮拜,漁村的性格,男人平常在海上的多,拜是拜媽祖,拜耶穌可是少見,女人在家沒事打個小牌,說東論西好過上教堂,倒是一些孩子,平日在「旗津島」上無處可去,會窩在教會的圖書室裡,教會目前的活動也多半是為青少年辦的。

旗後教會與市區裡的大教會不同,它是一個沒落的教會,很難讓人與它曾有的輝煌歷史聯想在一起。

在旗後教會擔任12年牧師的趙振貳指出,長老教會的在台宣教先驅英國籍的馬雅各醫師,1865年自福建渡海來台,在當時的打狗登陸,也就是現在的旗津,因為當地人少,只有一些漁民,馬等人一度想前往當時的府城,也就是台南宣教,但因為醫師為當地人動手術,開膛剖肚,被認為是邪教,不到一周就被民眾驅逐,狼狽的回到旗津,就此在旗津奠下基礎。

旗後教會最早在哨船頭租屋,之後又轉到旗后山腰,因當地為軍事重地,約在一百年前移到現址,在1933年進行改建,現有的房舍就是當時留到現在,有62年歷史。

趙振貳指出,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發展與在旗津奠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如果不是自府城轉回旗津,可能發展就會限在都市中,因為旗津的發展有限,迫使宣教士向外發展,在外設立了許多教會,長老教會才能有目前深入鄉鎮的景況,否則發展可能會延後多年,但是許多在台灣長老教會有貢獻的人都與旗後教會有關。

例如馬雅各是開教先驅,最早就是在旗後教會懸壺濟世,之後與台南教會的克里牧師共同翻譯聖經,現有的中文版聖經就是自當時傳下來,而後來的首任牧師李庥更在台灣設立許多教會。

如今教會裡還保留了當時李庥的坐椅,年代在一百年以上的禮拜講台,及一百多年前的醫療器具。

在開教之後約10年左右,長老教會的發展重點就完全自旗後教會移出,走向台灣各地,旗後教會就逐漸沒落,一度教士會還曾想拍賣教會,結束當地的宣教,在教友的堅持下才留下來,但之後信仰者日減,到如今當地有35000多居民,只有兩、三百名教友。

它的外觀在歷經多次颱風的吹襲下,修修補補,面對海產街的一面已舊觀盡失,但背面仍保留古樸莊嚴,在旗津炙烈的陽光下屹立,讓人回憶起它曾有的歷史。

第十八屆聯合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第三名
討海查某人
記錄台灣一群女漁夫的故事
潘蔡秀對支持兒子在恆春鎮上開了一家海鮮店,每天清晨回來,拎著當日新鮮的魚蝦,往自己店裡送,有時候生意好,存貨不多,就得趕快到魚市場買些魚品回家,魚市場的人都認識這位女船長,到那裡,她的嗓門都拉得震天響。每天上午回家,她就忙著抱孫子,中午到兒子潘家鋒的海產店幫忙切菜、剖魚,下午拎個小布包上漁會辦事情。

恆 春漁會張文緝說:「她一進辦公室,永遠人未到聲音先到,和每個人都打過一遍招呼,再開始辦公事。」在恆春漁會工作的人,也一致公認她是出色的女船長,十幾 年的捕魚生涯,練就一身好武藝,「許多男人年紀大了,身體差,連網都放不下,也沒力氣收網,她倒是天天活蹦亂跳。」「那有,吃這個也痛,喝那個也痛!」學 著電視上斯斯的廣告,潘蔡秀對調皮地用恆春國語說。

這麼多年的漁船生涯,粗重勞力工作,練就她一身好功夫,只要看天氣,看心情撒網,就知道 一天收穫是好是壞,只要一收網,她也約莫猜出今天的魚有幾公斤。連一天入網的魚種,她都能猜得八九不離十,倒是當年教她打漁的老公,似乎有些時不我予,早 已多年不上船,在家對著南灣沙灘曬太陽,不再活躍在大海;漁船是潘蔡秀對的名字,辦貸款、賣魚貨全是她一手從頭到腳包辦,家裡電話也有九○%是潘蔡秀對的 朋友。

「這頭路歹賺!小姐!有別項介紹一下!」潘蔡秀對抱怨討海人風吹雨淋討生活,「那有都市人命好,坐電梯、吹冷氣,皮膚是白泡泡、幼迷迷。」一口恆春口音的台語,經常嘟嚷著要換工作,「腳痛!鞋子都不能穿啦!」

潘 蔡秀對和她的妯娌們,因為上船後,腳多半泡在水裡,在船上捕魚、踩冰塊、搬魚貨,每個人的手腳都粗大、腳板習慣性龜裂,張開一雙大腳,指著牆上兒子的結婚 照,她穿著粉紅色套裝,一雙大號白高跟鞋,簇新的擺在結婚照中間,她說那雙鞋只穿了一天,就被塞進衣櫃,腳還痛了好幾天,被磨破皮了。

這二 年恆春許多年輕漁民都不再上船打魚,寧可在海邊從事觀光服務業及餐飲業,如水上摩托車、拖曳傘,或是快艇出租,但是他們的父母往往仍從事捕撈工作,潘蔡秀 對的兒子即是典型代表,母親捕魚、上船、代買阿妗、伯母的魚貨,在鎮上開餐館,他已不再願意上船當漁夫了,當然他也不讓自己的妻子上船。妖嬌美麗討海人潘 蔡秀對常說打魚女是沒有資格「穿水衫、抹胭脂」。在高雄中州打魚的吳莊阿貞卻不認為,年過四十的她,每天喜歡梳洗得整整齊齊上船去。

和恆春女船長們相比,高雄旗津、中洲就有好些中年夫妻檔,與恆春年紀超過五十的女船長不大一樣,這些中年女船長,仍然希望保有妖嬌美麗的容顏,在一群海上女騎士間,每處漁港有每一處的風景,恆春女船長有歲月的痕跡,高雄的年輕女船長又是另一分丰采,澎湖女船長則是更具驃悍的討海性格。

每天清晨五、六點,中州往旗津的渡輪還泊在港邊,張著大嘴等旅人,旁邊的魚市場已經熱鬧地拉開一天序幕。

高雄是台灣南部最主要的漁港,遠洋鮪釣及拖網大漁船多半在這裡停泊,前鎮漁港,天天有人在卸魚貨,送罐頭、水果、稻米上船,船上伸出頭的有一半是大陸漁工,盯著大眼睛在欄杆上,努力眺望高雄市。旗津、 中洲是歷史悠久的近海、沿海作業漁港,小舢板、五十噸、二十噸、小漁船,習慣在這裡停靠,十幾年來,主要漁業勞動不足,造就了許多夫妻檔船員,年輕貌美的 妻子,常常一嫁入中州,就得上船,學著當漁夫,原本是農家女的莊阿貞,就是在二十歲那年嫁給丈夫吳瑞達,一頭栽上船,開始了她的捕魚生涯。

「我上船,吐了一個月。當時真想跳海算了!」坐在家中媽祖神像前,吳莊阿貞清秀臉龐五味雜陳,當年第一回上船,每個人記憶猶新,葉林蕊原本是燕巢鄉農家女,從事美容業的時候嫁給當漁夫的丈夫,就搖身一變從美容師到打魚女,她記得自己第一回上船,帶了便當,根本無法吃,一路都是坐在船頭,鄰居向她打招呼,她大叫「不要理我」。

之 後她才漸漸習慣,與老一輩的漁村女不同,她們泰半受過基礎教育,識字、會讀報紙,也懂得尋找社會資源,吳莊阿貞與葉林蕊,每天都會結伴去附近游泳健身,也 報名學過插花班,下了船,天天把自己打理得乾淨、清爽,時髦的葉林蕊,不打魚之後,戴上茶色太陽眼鏡,騎上追風50,穿梭高雄、中洲。曾經是美容師,她對 自己容顏仍然非常注意,「風吹雨淋,人會老」。她鼓勵大家別忘了女性本能,丈夫葉大樹是漁會的監事,過去一面跑船,晚上還曾在酒廊駐唱,專唱討海人的心 情,一度是中洲名男人,因為他一副好歌喉,唱出了討海人的心聲。

四十三歲的吳瑞達說:「討海人心情苦悶!」葉大樹記得自己十八、九歲就上遠 洋漁船當伙夫,專門燒一二餐給大家吃,船上又熱、又擠、又悶、又得忍受大風大浪與魚腥味為伍。吳瑞達世代討海為生,退伍後順理成章上船打魚,有一些時日他 也曾上遠洋漁船,後來有了家小,決定在近海打魚,人手不足,將太太訓練成幫手,這些年過去很感謝太太莊阿貞,「如果不是她,還真找不到助手呢!」問他會介 意女性不能上船的禁忌嗎?「什麼時代了,如果女人不上船,我們還真無法再討海了。」吳瑞達覺得時代不一樣了,何必仍死守傳統呢?葉大樹認為現代男女平等, 男人做的工作女性也大部分可以適應,女人上船也不見得撈不到魚。

葉大樹記得年輕時,和所有慘綠少年一樣,下了船佇在屋廊下抽菸看女人,當然 自己的女人也是這樣看上眼,日子像風吹過,葉大樹看屋廊的雨滴滴落地,<行船人的愛><思慕的人>都曾是他最愛唱的歌,後來有了 屬於自己的船,娶了牽手,日子不再飄泊,也趕上時髦,讓自己的牽手一起打魚,如今他的主心又分給漁會,每天從漁船下來,就直奔漁會,替漁民爭取福利,漁會 代表的頭銜讓他責任加重,總是想為這群勞苦的打魚夥伴們解決困境。

吳莊阿貞及吳瑞達,每天二、三點起床,騎上摩托車到港邊上船,通過檢查 哨,登記幾點回來,冬天遇寒流,凍得人發抖,但是魚群總愛挑壞天氣出航遠行,「歹心機」,吳莊阿貞形容魚群,萬里晴空的好天氣,往往漁獲不如理想,遇到颱 風、雨霧寒天,魚群特別活躍,每回下網,絕不空手。

早上結束魚市場拍賣,回家吃早點,小睡片刻,下午起床再上船放網,二個人一個月三至四萬元收入,比工廠作業員稍低的收入,一切看天吃飯,他們說下輩子不再當討海人了。

碰 上下雨、颳風,兒子學費、補習費都有困難,環顧自己最熟悉的只有討海,「性命都交給大海」的討海人,養家、養船,只得天天上船,為了讓下一代脫離討海生 活,吳莊阿貞想盡辦法多撈些魚,多賣錢,讓兒子考專科,她相信高學歷可以脫離討海人的悲苦,「別再像爸爸、媽媽一生都當討海人啦!」

吳莊阿 貞有幾年,一下船,就到加工出口區當作業員,希望多賺些錢,標會、存錢,讓坐活環境更佳,她說,「小孩長大了,讀書、補習、零用錢、家庭所費……樣樣不能 少,魚價卻起起落落,加上燃料、漁船修繕、損耗……」討海人看天吃飯,這幾年,近海漁業不景氣,努力打魚的漁夫,似乎沒有走私錢賺得多,吳莊阿貞忿忿不 平,套在膠鞋裡,吳莊阿貞一面整理魚貨,把魚箱重重扔下船,心中有些不平。

許多打魚人不打魚了,每天到福建、廣東沿海向大睦轉買遠洋魚貨, 方便又省錢,「我們捉魚捉死了,也賺沒錢。」當了多年打魚女,吳莊阿貞有時懷疑自己生錯年代,她覺得現在女人苦命要上船,以前女人只要在岸邊,免去把命交 給大海的風險。同時她又不願意和許多漁失一樣上大陸買魚貨,或是成為海上交易的一分子,她也知道運些大陸貨回來港邊賣比出海打魚收入高,和恆春一些女漁夫 一樣,吳莊阿貞不願意從事海上副業,「年頭不一樣了。」葉林蕊調適得頗佳,對她而言,從年輕的美容小姐到中年打魚女,只是換了一條工作跑道,「現代女人什 麼都可以傲,沒有禁忌不是?」何況男人都不在乎女人上船有什麼禁忌,女人更不怕禁忌,對不對?樂觀的她常常帶著笑容滿街跑,自從先生葉大樹當上漁會代表, 她就成了葉代表的私人秘書,「我們是新新討海人吧。」

五十多歲的陳香粉,上船多年,受過高等教育的子女早已在都市裡自食其力,蹲在船頭稱魚 蝦,一面把鳳螺倒入鐵桶,「我係甘苦命呀!」陳香粉認分地覺得,時代不一樣了,過去女人禁忌多,不准上船,現在女人上船成為丈夫的助手,但是得承受身體勞 動,付出加倍體力與男人平起平坐,「在家沒有誰的聲音比較大。」

許多女漁夫都坦誠,當丈夫有事,或無法出海時,自己都能獨當一面,「那裡需 要男人呢?」孫月鳳也認為自己的體力、耐力絕不輸男性,發動馬達、補漁網、收網、放網……那樣不是自己來?日積月累的勞動,鍛鍊她們一身結實的肌肉,「吃 飯吃的和男人一樣多。」葉林蕊不好意思地伸伸舌頭。

高雄中洲的魚市場,沿著海港,一大早就圍著各海產店的批發商、中盤商,跟著拍賣官,邊走邊看魚貨,每家魚貨,整整齊齊躺在地上,白紙上寫著斤兩、價格,赤、 章魚、皇帝魚……每條魚都躺成優美的弧形,男人跟著拍賣官,女人蹲在船頭清魚貨、洗船身,有些女人戴斗笠,蒙著花頭巾,拿著大桶,一艘船挨著一艘船,搜購 存貨,準備再賣給小型海產店,也有人拎著鐵桶,「一百!」「一百!」據說一些愛嗜海鮮的高雄市民,也會將逛魚市拍賣列為每日功課之一。賣完魚貨,交易完 成,魚市場的小販生意突然興隆,這些人全擠進小店,坐上小椅子,喝起稀飯,新鮮的魚頭,加上二片薑絲、切盤滷蛋,去除一夜捕魚的寒氣。

吳莊阿貞跟在丈夫後面,沿著修漁網、修馬達、賣雜貨的小舖走去,穿過媽祖廟,倆人進去上了一炷香,幾個阿婆正供上幾朵新摘的玉蘭花。

早上七點,中州住旗津的渡輪要開船了,學生們騎著單車匆匆駛向碼頭,吳莊阿貞知道自己的兒子也快到了,兩夫妻就隔著碼頭,看著匆匆衝向渡輪的人潮,「鳴鳴鳴」三聲長笛,渡輪即將開航,孫月鳳、陳香粉分別跨坐在丈夫背後的摩托車,輕輕騎過他們身後,道聲再見。

陽 光燦爛,藍天幾朵白雲飄過,漁船都將停息,魚市場的人潮漸漸散去,忙碌的都市才準備展開新鮮的一日,討海查某人都將入眠,為第二天的出航作個好夢。在九十 年代的今天她們個個是海上女騎士,在世紀末航出這一代台灣女漁夫的航道,在下個世紀是不是還見得到她們健壯身影,誰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這群討海查某人 見證了時代。(下)

【1996-11-26/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


旗津三寶
旗後燈塔、砲台、天后宮
旗津離島,是高雄市的發祥地,有三百多年的人文歷史傳承至今,也留下相當多的古蹟。其中,燈塔、天后宮與旗後炮台合稱旗津古蹟三寶,是地方最負盛名的景點。為此,旗津區現任區長吳初雄與前任區長林茂松都是旗津在地人,特別利用全國文藝季在旗津舉行的機會規劃一場「區長伯講古」的活動,向前來旗津旅遊的民眾道出旗津三寶的沿革。●燈塔旗津島 的地標。為英國技師於一八八二年建於旗後山頂。採西式磚造方形塔,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見距約十浬。民國七年日人重修,塔身為八角型的白色建築,黑色圓形 頂,塔高約十一公尺,導航設備採用三等電燈,見距二十點五浬,民國六十五年再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視電燈,光力增強為八十五萬支燭光。旗後燈塔今稱高雄燈 塔,經中央評定為三級古蹟。

●砲台循燈塔石階而下,爬了一小段狹窄的叢林山路後,眼前豁然出現一座偌大的砲台,好像巨龍盤踞,頗有懾人的氣 氛。旗後砲台前臨台灣海峽,旁扼高雄港,和鼓山區的砲台(雄鎮北門)左右夾攻,可防阻敵軍進犯。一八六三年打狗開港與外人通商,使得旗後的軍事地位更顯重 要,清廷為加強台灣的防務,由當時的淮軍提督與副將王福祿先後造設砲台。一八八九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整建,設置七伊安式前裝砲四門、克式前裝砲一門。後來砲 台歷經戰火損毀殆盡,牆磚上題「威震天南」四字,僅存「天南」兩字,和在門牆旁的「囍」字。砲台經評定為二級古蹟後,高雄市政府依原貌風格重新打造,其結 構很別致:樓梯磚面的圖案呈幾何圖,有長方、正方形等;看台為平行狀、整齊、嚴謹而又四通八達;屋頂平台有許多可容人和彈藥進出入的小洞,每個砲台下都有 一道圓形溝,用來做射擊角度。整體砲台設計完善開闊,給人一種固若金湯的感覺。旗後砲台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處用紅磚砌成的「囍」字,是希望沒有戰爭的意 思,因此又稱「囍」砲台,不過,目前砲和彈藥都已經不知去向,現在只能看到砲台。

●天后宮位於旗津廟 前路八十六號,遊覽燈塔、砲台後,下山可以順道欣賞這座被列為三級古蹟高雄市最古老的廟宇。天后宮造型樸實雅致,各式人物石雕栩栩如生,廟旁的古鐘和石碑 古色古香。傳說一六七三年有福建漁民出海遇到颱風漂流到此,返鄉後便邀集鄉民拖家帶眷至此定居,並於一六九一年自湄洲奉迎媽祖在本地建廟奉祀。其後經多次修建,由草廟改由大陸紅磚石、木等建材,外貌始較可觀。廟分兩落三間占地不大,有別於一般繁華縟麗的大廟。三百年來,天后宮一直扮演漁民們精神的守護神,也是旗津人擁有先人披荊斬棘、刻苦耐勞的寫照。

區長吳初雄說,在遊覽古蹟三寶後,如果能漫步旗津老街,會發現這裡的房屋和巷子四通八達,屋牆都非常的厚實,窗子都是單數,房子上的屋頂五花八門,很是古樸可愛,也是愛好古蹟旅遊最好的文化景觀。

【1998-08-06/聯合報/39版/鄉情】

尹老師談天說地
台灣最老的幾間媽祖宮
媽祖是台灣常民信仰中,最受尊崇的神祇之一,祂原來是海神,因為台灣早期移民都是渡海東來,所以,媽祖也成為農業神和地方保護神。為了提高廟宇的地位,台灣各寺廟經常偽造史料,提早建廟的年代,最常的手法是偽造假碑、假匾或將干支紀年故意混淆提前一輪,把建廟的年代向前推六十年。近年則乾脆直接向大陸湄洲聖母廟分靈,提升本廟的輩分來達到提高地位的目的。

其實,台灣開發較晚,直到十八世紀初期才有大量漢人移墾台灣中北部,台灣又保存了幾十種地方志和數以萬計的房地契,查證起來並不難。

根據現有的證據,除了馬公和台南的大、小天后宮之外,高雄旗津的「旗後媽祖宮」、「笨港媽祖廟」和台北關渡的「干豆媽」可以說是最老的幾間媽祖宮了。

前述三宮中又以「旗後媽」為最早。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爆發,漁民徐阿華率領同伴洪應、蔡月、李奇等六戶人家到旗後搭寮建莊,不久就立廟供奉保護他們平安、順利的媽祖。康熙三十年(1691)為了怕鄰人侵占廟產,六姓頭人為媽祖宮清丈定界,又合立了一份「開墾合約」,詳細記錄建廟的經過和廟產清單,並且立碑流傳至今。笨港媽祖廟建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完成的《諸羅縣志》裡有明確的紀錄。現在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為了「誰是正統笨港媽祖廟」有很大的爭議,只要找到像旗後媽祖宮「開墾合約」那樣確鑿的證據,爭議自然平息。

「干豆媽」建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是虎尾溪以北最早的廟宇,由當時北台最著名的「通事」賴科「糾合民番」所興建的,根據《諸羅縣志》的記載,廟成之日,有幾千條大魚湧到廟前拜廟,也算是一樁「神蹟」,主修縣志的諸羅知縣周錐瑄賜名「靈山宮」。

「通事」原本是翻譯官,後來演變成代表官方溝通、管理先住民的人,雍正乾隆年間,許多先住民頭目也成為「通事」,像台中岸裡大社的「敦仔」、新莊武灣社的瑪◆都是著名的「番通事」。賴科不但引領漢移民入墾台北,還能「糾合民番」合建關渡媽祖宮,真是了不起的人才。「干豆媽」也是北台開發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廟宇。

【1993-11-11/聯合晚報/15版/天地】

佛釋道合署辦公一家親
體讓凡間地窄人稠 廣濟宮諸神合祠相安無事

以後您到高雄廟裡膜拜,佛道釋諸神齊聚一堂已不再是一貫道專利了,諸神「合署辦公」已因地窄人稠因應而生。最近高雄市政府積極整理市有地和公共設施用地,打算請其中的違建廟壇,將各神集奉於一廟,但遭到廟壇負責人反對,認為大不敬。

但高雄市政府有關官員表示,其實早在6年前,高雄旗津區廣濟宮便已開-了諸神合供一廟的先例了。

當年旗津區多數土地被港務局徵收為港埠用地,很多廟被迫遷移,但因旗津被海包圍,空地不多。市府社會局遂提議聚眾神於一廟,民政局長林金枝當時以社會局副局長身分居中協調。

林金枝回憶當年他向居民講的話,他說,人和人可以相處,神、佛更可以相處;人和人懂得相讓,神、佛更會禮讓,所以請諸神體諒民間實際困難,共處一殿,並無不妥。

透過各種協調和寺廟的擲筊問神,市政府請諸神「合署辦公」的構想,終於獲得支持,廣濟宮即迎觀音菩薩,天上聖母、角秀媽祖、福德正神、註生娘娘於正殿,將地藏王和諸府千歲奉於廟的下層殿堂。有200多年的廣濟宮也因此一權宜措施成為旗津區最大的廟宇。

有關人員語重心長地說,如果諸神和廣濟宮的神祇一樣,體諒民間地狹人稠的苦境,願同殿受拜,也許更能造福善男信女,及減少公務人員困擾。

【1990-12-30/聯合晚報/09版/生活】

旗津組曲
媽祖娘娘保平安.已有311年 天后宮.鬧中有靜古趣盎然

天后宮是旗津居民三百多年來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天后宮主祀媽祖娘娘,它座落在旗津鬧區──旗后。

坐北朝南的天后宮,正好面對著旗后通往鼓山的輪渡站,就好像是看守旗津對外交通大門的門神一樣,護著旗津居民進出的平安,而當地居民每要出遠門,或出海捕魚,都要到天后宮膜拜,祈求平安。

天后宮在旗津,最具規模,歷史也最久。它建於清康熙十二年,迄今已有三百一十一年。民國六十八年十月被內政部暫定為第三級古蹟,而旗津現有的古蹟中,即以天后宮為首。

根據文獻記載,天后宮興建那一年,即是旗津第一位居民徐阿華登上該島的同一年。

一六七三年,有一位福建漁民徐阿準在台海捕魚,為躲避颱風而漂流到旗后,當時,島上一片荒蕪,亦無人煙,徐阿華返回家鄉後就邀同村好友洪應、王光好、蔡明、李奇、白圭、潘踄等六人,攜眷前來定居,從事開墾及捕魚為生。

為祈求漁撈平安,特在旗津區廟前路八十六號的現址築草寮一座,奉祀媽祖朝夕膜拜祈禱,當時廟宇的規模至為簡陋。

十八年後,移居旗津的漁民愈來愈多,徐阿華等七人,唯恐廟地被人混淆侵佔,乃會同各姓旗人立下開墾契文,讓後代共守,同時,聚資興建媽祖廟。光緒十三年,洋商張怡記號召重修,民國十五年,再由信徒蔡吉六提供大陸的木材、石材重建。民國卅七年又有信徒蔡文賓發起改建,廟座墊高三尺九寸,而為目前的規模。

該宮分前後兩座,主奉天上聖母,雨旁陪奉駐生娘娘、福德正神。兩偏殿各有供奉,右殿是供奉呂洞賓,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牌位,左偏殿為清代大宮神位、三山國王,和王船一艘,據說,該船為大陸分靈時運來台灣的,迄今有百年歷史,今年正月才重修。

該廟目前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香火鼎盛,廟內尚存有光緒十二年銅鐘一口,光緒王辰年木質對聯一副,文曰:「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及「勒封順天聖母」古匾一方,又有年代不詳的古香爐一座,花崗石柱礎八根,文物旗佈,古趣盎然,彌足珍惜。

【1984-05-23/民生報/10版/地方新聞版】

*

王賢德說,在台灣三百多年的歷史中,高雄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由於工商業的發達,使許多舊地名逐漸消失,而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功能,也只留下模糊的影像。

他說,事實上,每一個高雄的舊地名,都有著引人的歷史故事,而這些舊地名在過去,都是依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色而取。

起源於自然環境者,又有依位置戚地點,甚至地形而得名的。

在先民抵高創建聚落時,常以聚落為中心,將其四周的地形戚地點,作為該地命名的依據,如以東、西、南、北來表示方位,以前、後、左、右、內、外、中等表示相關位置。

所以由這些舊地名,就可探知聚落發生的先後關係及拓墾經過。

「西子灣」要比美西施

這種以位置或地點來命名,如今仍然沿用的有:面臨鼓山且位於愛河之前的「前金」、旗津區旗山之後的「旗後」等。

早期的聚落,以聚落處地形為地名的也相當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今日的「西子灣」。

西 子灣之得名,說法甚多,有一傳說是指:該地原稱洋路灣或洋子灣,在過去是蛇虫滿地之處,開發後變為風景優美的地方,因而將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之名用於此。清代名詩人卓肇昌,曾作「鼓山八詠」,其中「斜灣樵唱」就是描寫西子灣的景色,因西子灣海灘與鼓山走勢恰成斜角。

「海豚灣」與媽祖有關

另外,三民區李武里本館一帶的「寒田」,是因氣象天候而得名。在過去此處皆稱「田」,灌溉用水來自下淡水溪,但因路遠水流緩慢,水至此地巳為冬季且變得賽冷,所以叫「寒田」。

更有趣的一個是今旗津區實踐里第八船渠地的「海豚灣」。據說過去每在媽祖誕辰日,就有一對白色海豚出現海面,游至媽祖廟前三叩其首,隨即沒入水中,當地居民遂稱此為「海豚灣」。

王教授說,這一蘿筐的地名歷史故事,說上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有很多已於光復後更改過,若是現在高雄市民能多了解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故事,一定會對這塊土地產生更濃厚的感情,高雄市政府倡議的「我愛高雄」運動,也必可事半功倍。

【1983-06-26/民生報/11版/地方新聞版】


漁火映波.連營數十里 紮寮為寨.坐待烏魚群
漁民們日夜盼望的烏魚汎期來臨,高雄區濱海的鼓山、中洲、旗津、 紅毛港,以及援中港等漁村活躍起來了。烏魚在漁民的心坎?燃放了希望的火花,半年的溫飽,全家的生活,都依賴烏魚來解決。從鼓山起至紅毛港止,高雄區長數 十公里的海灘上,漁民們連線不斷地搭蓋了千百個草寮,這些專為網捕烏魚用的。記者為了好奇心的驅使,約了幾位知友,去草寮作了竟日的訪問。秋 末冬初的十月上旬,漁民就開始在海灘擇地搭蓋草寮。漁村?有專門搭蓋網捕烏魚草寮的營造廠,故海灘上草寮的建築形式全是一模一樣的,搭蓋費約七百元左右。 為便利捕魚關係,草寮多搭在拒海十公尺不到的沙灘上,有時大浪的浪花會飛躍進寮內去,給漁民洗掉臉上的塵土和全身的疲勞。

草寮是用稻草和竹子搭蓋的,長十公尺,寬八公尺,高三公尺,大門朝著碧波萬頃的海面探視著烏魚群的蹤影。漁民因重視烏魚汎期的收獲,草寮雖搭好,並不立即搬進去住,需先到媽祖廟抽籤卜卦,選個黃道吉日鳴鑼放砲,整裝列隊地抬了媽祖菩薩進草寮每個草寮內都供有媽祖、國姓爺、廣澤尊王、三仙國王的聖像,為的是希望保佑他們多捕烏魚,海上太平安樂無事。

一 個漁村的漁民視人數多寡而編成若干組,每組由十五人到三十人,每草寮住一組漁民,同組漁民他們多是同舟共濟的親戚友好,相處很和睦。每組組長幾乎沒有一個 不是捕烏魚技術高人一等的好漢,他有指揮全組任何人的權力,捕烏魚時組長最辛苦,故酬勞也最豐,真正達到了權利和義務相等。

每草寮的漁民, 他們的魚網多的有八十面,少的也有三十面,魚網長約二百至四百公尺,寬約十七公尺,重一百二十至三百台斤不等,每組有竹筏六個至十個(或舢板),巾著網船 一艘到三艘(或汽艇),這些捕魚的小艇泰半是由小琉球、蘭嶼、東港等地租來的。草寮四週晾曬著魚網、竹筏,近海星羅棋佈地停泊著各種小魚艇,點綴了海面上 不少的單調。

不管白天或夜晚,漁民都是住在草寮內,隨時準備下海捕漁,他們時而緊張得像在第一線作戰一般,時而又悠閑得好像在海濱避暑似 的。不過,他們都是極端迷信的,寮內不准任何女人進去,連女人的相片也不許貼一張,妻子和情人來相會,也只得委屈地站在寮外沙灘上迎著呼嘯的海風敘說衷 情。寮內煮飯,洗衣,掃地這些瑣碎事是由男人自己來負擔,他們的竹筏及魚艇是絕對不容許印有任何女人的足跡,如果到處受人歡迎的影星周曼華、畢寶瓊等名女 人前往參觀,他們也一定餉以閉門羹,決不另眼相待。

草寮與草寮的距離約五十公尺,站在海岸上俯視海灘上的草寮,宛似三國誌記載的「連營寨」十分壯觀。夜間,各寮內漁火螢螢,倒映海心,與天空的星月交相輝映,景色美麗而甯靜,真似置身於世外桃源,這些,都是烏魚給海濱漁村帶來的繁榮,從十二月起直到明春三月。

倘海上巡邏的竹筏發出烏魚來到的報告,草寮內立刻像消防隊救火似緊急動員,駕駛著竹筏及魚艇,不出五分鐘都齊到海心圍捕烏魚了,捕來烏魚,魚商就來草寮購買,故草寮每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相當熱鬧,但願上帝祝福他們,每日能滿載而歸,使久貧的漁村漸漸燃起繁榮的火花。

【1953-12-16/聯合報/04版/】

本市旗津區人口計二萬餘人,日據時代曾設立郵政分局,光復後停辦,迄今六載,舊址撥交警局分駐 所使用,區民極感不便。高雄郵局有鑑及此,特收回原址,以便恢復開業,高雄市府亦撥款四萬餘元重建派出所業已竣工,分駐所及派出所於元月十三日移遷新址, 郵政局立即開始繕修房原屋,一俟修竣,即可恢復辦理郵業政務。

【1952-01-16/聯合報/05版/】

容留良家婦女與他人姦淫,而從中營利女性徐蔡乘(四十七歲)被判刑六月。被告徐蔡乘是一個無職業女人,住在旗津區自治里八戶,於本年十月二十八日容留良家婦女陳和妹與他人姦淫二次,每次交易費五元,而徐蔡乘在此五元當中抽取三元,徐在庭上雖予否認,但在偵察期中對如何容留,如何抽取不法利益與事情相符,殊堪認定難於卸脫,而應予依法論科,以維風化,判處有期徒刑六月,以示懲戒。

【1951-12-10/聯合報/07版/】

高市旗津農會 虧久會員存款
高、澎、屏四縣市六月份農會督導會報上,分別報告一月來督導組織不健全農會情形後,決定要案如下:一、高雄市旗津區農會經營不善,虧欠會員存款達一萬餘元,請省農會會同高雄市政府予以清理。二、毛豬共同運銷工作困難,請農林廳改善。三、區督導會報請二個月舉行一次。四、各鄉鎮市農會尚待改善,加強組織,請各縣市政府增設農民組織課。【又 訊】屏東縣各鄉鎮農會工作檢討會於二日下午二時在農會舉行,省農林廳技正劉經堂、農復會技正楊玉昆、省農會督導員蔡琪山等蒞會指導,由縣農會理事長李金祿 主持,會中通過要案如下:一、請屏東縣各家畜市場實行議價制度,以保障毛豬合理價格.二、請澈消屏東水利委員會,一切水利施設交由鄉鎮農會辦理。三、請縣 政府澈消屏東市信用合作社萬丹辦事處,以維護萬丹鄉農會信用業務。四、請撥低利資金貸放各鄉鎮市農會,以利會務推行。

【1952-06-04/聯合報/05版/農林天地】

艾丹士轉屏東 續考察漁業
美籍漁業專家艾丹士暨省漁管處長陳保泰,省漁業理事長蔡文玉、美軍顧問團海欽格等一行,十六日上午在此考察漁市場,冰廠,機械公詞高雄機器廠。艾丹士曾詳為參觀該廠製造漁船的設備和能力。據息,本省籌建中的三百艘漁船,該廠可能負起部份責任下午復轉往旗津、中洲、紅毛港考察近海漁業,艾丹士對於近海漁業實際作業概況及漁民生活,甚為注意。定十七日離高市轉往屏東,繼續考察。【1952-04-17/聯合報/06版/農林天地╱聯合副刊】

發表留言

Information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2 九月, 2014 by in 雜Variety and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