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ophobia 潔癖

Nastiness Diagnosis. Anthropology. Religion. Gender. Justice. A Personal Notepad For the General Public.

擔任Cliffor Geertz Prize評審後記

***2022年來到尾聲。有些值得紀念的事情,也拖了大半年才分享。今年我很榮幸受邀擔任Cliffor Geertz Prize紀爾茲獎的評審。這是國際上宗教人類學專書的最高榮譽。每年美國人類學會年會都會頒這個獎,畢竟宗教仍然是人類學大本營之一。獎項經營是由AAA旗下的美國宗教人類學學會來負責。雖然我早期會去開AAA,但美國宗教人類學會我還真的沒參加過,甚至不是會員。會被找去當評審,單純的就是因為我的民族誌專書Entangled Pieties曾經入圍,讓今年的主席爐主印象深刻,因此才被邀去擔任評審。

這個獎不分作者是大咖還是新人,單純PK兩年內出版專書的優秀程度。因此大咖的新書會得這個獎,新人新書也有可能會得。評審需要在4個月內讀約莫50本入圍書。多虧了這項任務,讓我發現,啊,沒想到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像我這樣認真的傻子!這麼多優秀的宗教人類學著作!那段期間我真的非常飽足,知識量噴發直接淹到西子灣了。

這次評審團大概是二月成軍,包含主席共十位評審,美國人類學者佔七位,另外兩個是義大利學者與以色列學者,以及我。我們每位宗教人類學者的專長區域與守備範圍都不太一樣,因此有很多互補作用。我們大概是三、四月密集收到源源不絕的包裹,然後分組討論出第一輪,接著在六月或七月時才有第二輪。不得不說,全部能進第二輪的都是很棒的研究。事實上,光是第一輪被刷掉的,很多都是很好的作品,包含大咖與新人的作品。

***2022最後得大獎的是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Elayne Oliphant根據巴黎田野而寫成的The Privilege of Being Banal。她研究法國天主教如何巧妙地透過隱蔽的權力,被當成平庸無奇之遺產,卻仍時時刻刻都都握有著「特權宗教」地位以及調節法國時間與空間的權力,同時卻「不被」法國人如此感知。相反的,法國人反而是以「世俗」自豪自居,並在這環節中,加強對國內伊斯蘭的妖魔化。法國人不但不覺得自己有偏袒天主教,反而是認為自己是打倒了天主教的世俗英雄。「平庸」是來自漢娜鄂蘭「平庸的邪惡」之手,因此書開頭與書末都是這個概念的討論。若按照世俗性原則來看,許多天主教遺產其實都應該是不被接受乃至被厭惡、禁止的,屬於世俗本位下的某種「邪惡」。但因為天主教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獲得了平庸地位,因此也就不再被視為邪惡,而只是日常。

第二、三名都不會得獎,但會有榮譽提及,而這兩本其中有一本才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而且是第一輪由我這組升到第二輪的:就是我4月簡單分享過書摘、研究印度「賤民」在歷史中的誕生的作品The Deceptive Majority 「被虛構的印度教多數」(見留言一)。這本的檔案研究與田野都很強,可以說是現在歷史人類學當中比較不注重理論、而著作「觀念史」或「制度史」變遷的歷史實證研究典範。

比如同為二、三名的另一本,也是檔案研究與田野都強的著作是God’s Property: Islam, Charity, and the Modern State「神的財產」。這本也是檔案研究做到了一個極致,研究的是伊斯蘭的宗教慈善信託概念waqf的歷史轉變,從鄂圖曼時代、法國殖民委任、一直到現代。Moumtaz是在黎巴嫩貝魯特做的檔案研究。光是三個時期,waqf就從最純樸的「親近神的奉獻」觀念轉變到「逃債避免淪為法拍屋的經濟措施」,一路延伸到當代的「把財富留在家族的政治經濟手段」等等截然不同的面貌。法國殖民者本來是打算把全部的宗教類事務都歸到個人法上面,偏偏一但如此「世俗地」管理伊斯蘭信託,反而是讓國家與宗教更為糾纏在一起,變成是公家行政部門需要去監督,且用一種世俗主義的觀點審核「信託者的虔誠」,於是就有許多沒完沒了的關於什麼才是虔誠、信託是公眾利益還是宗教社群利益等討論。

***然而我心目中還有一本遺珠之憾,我非常誠摯地推薦給想做「音樂民族誌」、「聲音民族誌」、「藝術民族誌」或是任何「多點民族誌」的人:Richard Jankowsky 的Ambient Sufism 「作為氛圍音樂的蘇菲主義」或「蘇菲的氛圍」。作者現在是Tufts音樂系系主任,大學與博士都有人類學與民族音樂學背景。

這本書是根據多年在突尼西亞的多點田野而完成,書的章節很有意思,一章男性教團、一章女性教團、一章沙哈拉風格的蘇菲團、一章猶太教穆斯林音樂互為影響的教團、以及最後一章,蘇菲音樂變成現代演場會的田野。書中有很多樂譜,都說明不同樂風的影響。我原本對突尼西亞的瞭解都是在殖民與後殖民政治史之上,但讀這一本下來,讓我對該國豐富的音樂聲景更為了解。而且我是在某天等候看診看免疫風濕科等三個小時讀的,真的是欲罷不能,覺得好精彩。

比起檔案研究本來就是處理文字居多,這種音樂民族誌把「聲音」與「氛圍」透過書本栩栩如生呈現出來的民族誌方式,真的讓我非常敬佩。當然其中的薩滿、療癒、橫跨歐亞非大陸的深度與廣度,也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因此我不會覺得多點就等於淺,相反的我覺得有時候那個廣度才有辦法帶領人進入到歷史的深度裡頭。畢竟要形成一種Jewish-Muslim-Sub-Sahara的樂風,當然是需要深歷史與深地理的。

***還有一些沒有得獎,但我覺得也是貢獻良多的。比如延續了奈及利亞民族誌中過去幾本宗教研究經典,持續反思religious syncretism的Crossing Religious Boundaries,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Janson在這本書中也花了不同的篇章探討「伊斯蘭化的靈恩運動」、「靈恩教派化的伊斯蘭運動」,可以說將過去Yoruba那種「原始宗教、伊斯蘭、基督教三腳督」的經典民族誌形象又更新到最當代的狀態中,我非常喜歡。

***是還有一本是研究蘇利南的薩滿,融合了荷蘭爪哇巴西印度教非洲加勒比海拉美風格的儀式,我覺得是難度非常高的研究。

基本上永遠講不完。所以就留在心中吧!

發表留言

Information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6 十二月, 2022 by in 【Anti-Orientalism 】【The Holy Spirit Council】【Voices of Muslims】.